7月6日,智能制造学院“红焰融智 瑶乡融情”百色汪甸瑶族乡服务实践团走进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上阳伟屯,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采用“义务维修+基层服务+红色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式,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修路惠民显担当,青春汗水筑坦途。清晨,实践团成员乘坐村民的三轮车深入山区,抵达上阳伟屯后,迅速投入到村道整修工作中。大家分工明确,协同作战:铁锹组负责平整坑洼路面,石块组填补路基,镰刀组清理杂草灌木。尽管烈日炎炎,衣衫湿透,但目睹原本崎岖的村道焕然一新,队员们无不感慨道:“道路畅通则民心相通,能为村民解决出行难题,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义务维修显身手,专业技能暖人心。午休后,实践团兵分两路开展服务。一路主动走访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现场排查电器隐患,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另一路在村口小卖部设立临时服务站,接待村民送修的电风扇、电饭煲、电磁炉、洗衣机、电冰箱等故障电器。队员们运用电路检测、零件更换等专业技能,成功修复29件电器,修复率达92%。
红色光影映初心,共话家国情怀。夜幕低垂,实践团在村文化广场搭建起投影设备,为村民们放映电影《长津湖》。影片中,志愿军战士啃食冻土豆、卧雪奋战的场景,令不少老人感动落泪。观影结束后,队员们与村民围坐一堂,展开深入交流。老党员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瑶乡的发展变迁;大学生则分享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现场气氛热烈而感人。
总结提升明方向,青春誓言践于行。在活动尾声,实践团召开了总结会议。团员们一致认为,此次实践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化”。知识转化:将课堂所学的电路维修、机械维护技能应用于真实场景;认知转化:通过入户调研,深刻理解基层群众对“技能服务”和“文化供给”的迫切需求;价值转化:在服务过程中厚植家国情怀,强化“强国有我”的责任意识。
立德树人育新才,乡村振兴谱新篇。此次活动是学院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生动实践。学院学子运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奉献中锤炼品格,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专业+实践+思政”融合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绽放青春光彩。(图/文 杨家学)

修整道路

活动合照

走访维修

定点维修

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