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080803T
专业名称:机器人工程
修业年限:4年,可在3-8年内完成
学历层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方针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知识以及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能在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设计与开发、系统集成与调试、技术支持、管理、应用维护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实践,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具备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对机器人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具有在自动化、机器人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初步设计与开发、技术集成、系统安装、运行、管理和维护等工作能力;
2.能够跟踪和掌握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系统思维、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和工程创新意识。
3.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法律、安全、伦理、健康、环境和经济等非技术因素影响;
4.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坚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及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的意识,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机器人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技能,接受工程实践训练,达到下列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机器人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等用于解决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1.1 掌握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1.2 具有能够支撑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能将工程语言工具用于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
1.3 能够理解和解释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主要概念、方法和技术,将其应用于建立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系统的模型,并对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与综合。
2.问题分析: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 能够基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参数和制约因素;
2.2能够采用机器人工程专业的专用语言,抽象分析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给出在准确性与简洁性之间平衡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得出问题的基本特征;
2.3能够借助资料与文献研究分析,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能够初步设计机器人相关硬件、软件和提出系统方案的能力,并进行开发、评判、优化和实施,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 根据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要求,综合运用信息采集处理、机械本体及控制系统构建与优化等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完成多种方案设计,并对各方案进行比较评判、优化,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3.2 能够考虑多种制约条件,对软硬件、工艺流程进行开发或实施,并按方案进行联调联试、维护和优化,呈现开发、实施、维护和优化效果,在此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 能够综合运用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系统自动控制、智能算法、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采用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掌握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系统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实验方案;
4.2 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根据实验方案建立实验系统,按照合理步骤进行实验,能够正确地采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参照理论模型,对比实验数据和结果,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 熟练使用各种小型机械和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等,熟悉系统开发所必备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工具;
5.2 能够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分析,恰当选择软硬件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各个环节进行建模、预测与仿真,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相关工具的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合理分析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合理评价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1 了解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6.2 能分析和评价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 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
7.2 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实践结果的可持续性影响,评价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现代竞争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创新、创意、创造意识,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8.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
8.2 理解工程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影响,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严格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8.3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9.个人与团队:能够在机器人和智能系统初步设计、生产和应用的多学科背景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等角色。
9.1 能够正确理解多角色团队中每个角色的作用及其不同角色的内在联系,理解团队合作与协作共享的重要性;
9.2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控制工程、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发挥自己作用,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10. 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报告撰写、文稿设计、发言陈述、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质询等。
10.1 能够通过技术文档、设计图纸等技术文件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清晰表达,并可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10.2了解机器人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
10.3能够初步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以及机器人领域相关的标准,能够在控制工程、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 理解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项目的多学科特性、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11.2 了解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能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在工程管理中对多学科构成的团队应能够协调合作、组织和管理。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未来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能力。
12.1 正确认识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学习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观;
12.2 具备跟踪掌握本专业领域范围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等。
四、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矩阵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本专业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培养目标5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
五、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主要支撑课程及支撑程度(H-M-L) |
1. 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机器人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等用于解决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
1.1 掌握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所需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
高等数学BⅠ~Ⅱ(H)、线性代数A(M)、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M)、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L)、大学物理B(H)、大学物理实验B |
1.2 具有能够支撑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能将工程语 言工具用于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描述; |
大学英语Ⅰ~Ⅳ(L)、C语言程序设计(H)、Python程序设计(H)、单片机原理及应用(H)、大学计算机基础(M)、自动化导学与实践Ⅰ-Ⅱ(M) |
1.3 能够理解和解释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主要概念、方法和技术,将其应用于建立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系统的模型,并对多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与综合。 |
工程制图(M)、机械原理与设计(H)、工程力学(H)、自动化导学与实践Ⅰ-Ⅱ(M)、工业机器人技术(H)、机器人驱动与控制(H)、电气控制与PLC(H)、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M)、嵌入式系统基础(M) |
2.问题分析: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1 能够基于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表达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参数和制约因素; |
高等数学BⅠ~Ⅱ(H)、线性代数A(M)、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M)、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L)、大学物理B(H)、信号分析与处理(M) |
2.2 能够采用控制科学与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用语言,抽象分析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给出在准确性与简洁性之间平衡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得出问题的基本特征; |
工程制图(M)、机械原理与设计(H)、工程力学(H)、自动控制原理(H)、机器人驱动与控制(H)、自动化导学与实践Ⅰ-Ⅱ(L)、电气控制与PLC(M)、信号分析与处理(H) |
2.3 能够借助资料与文献研究分析,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
机械原理与设计(H)、工程力学(H)、电工电子技术(H)、电气控制与PLC(M)、python程序设计(M)、嵌入式系统基础(H) |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具有能够设计机器人相关工程硬件、软件和提出系统方案的能力,并进行开发、评判、优化和实施,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1 根据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要求,综合运用信息采集处理、机械本体及控制系统构建与优化等相关理论和技术手段完成多种方案设计,并对各方案进行比较评判、优化,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制约因素; |
工程制图(M)、机械原理与设计(H)、工程力学(H)、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H)、工业机器人技术(H)、自动控制原理(M)、形势与政策(H)、安全教育(H) |
3.2 能够考虑多种制约条件,对软硬件、工艺流程进行开发或实施,并按方案进行联调联试、维护和优化,呈现开发、实施、维护和优化效果,在此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H)、机器人驱动与控制(M)、机器人操作系统基础(M)、自动化基础实训(M)、电气控制与PLC(H) |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 能够综合运用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系统自动控制、智能算法、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采用科学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掌握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系统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实验方案; |
毕业设计(论文)(H)、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H)、电工电子技术(M)、机器人驱动与控制(H)、自动控制原理(H)、机器视觉与数字图像处理(L) |
4.2 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够根据实验方案建立实验系统,按照合理步骤进行实验,能够正确地采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参照理论模型,对比实验数据和结果,得到合理有效结论。 |
大学物理实验B(H)、自动控制原理(H)、电气控制与PLC(M)、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M)、机器视觉与数字图像处理(M)、计算机控制技术(M) |
5. 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预测和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1 熟练使用各种小型机械和电工工具、电工仪表等,熟悉系统开发所必备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工具; |
大学计算机基础(H)、C语言程序设计(L)、python程序设计(H)、工程训练Ⅱ(M)、工程制图(H)、机械原理与设计(H)、工程力学(L)、工业机器人技术(H) |
5.2 能够针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分析,恰当选择软硬件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各个环节进行建模、预测与仿真,并能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相关工具的局限性。 |
python程序设计(H)、C语言程序设计(M)、机械原理与设计(H)、工程力学(H)、机器人操作系统基础(H)、机器人驱动与控制(M)、工业机器人技术(M) |
6. 工程与社会: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合理分析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合理评价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 了解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理解社会文化对工程活动的影响; |
机器视觉与数字图像处理(M)、思想道德与法治(H)、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M)、工程制图(H)、机械原理与设计(H)、毕业实习(M)、安全教育(H)、 |
6.2 能分析和评价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工程制图(L)、机械原理与设计(M)、工程力学(M)、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电气控制与PLC(H)、安全教育(H)、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M)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 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理解工程实践的可持续性; |
思想道德与法治(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H)、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Ⅰ~Ⅳ(M)、形势与政策(H)、劳动教育(H) |
7.2 能够站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实践结果的可持续性影响,评价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H)、创新创业基础(社会实践)(H)、大学英语Ⅰ~Ⅳ(M)、毕业实习(M)、毕业设计(论文)(M) |
8.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现代竞争和创新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体现创新、创意、创造意识,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解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以及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H)、大学英语读写Ⅰ~Ⅳ(L) |
8.2 理解工程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影响,理解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能够在工程实践中严格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
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Ⅰ~Ⅳ(H)、思想道德与法治(M)、工程训练Ⅱ(H)、社会实践(H)、毕业实习(H)、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M)、劳动教育(H) |
8.3 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
大学体育Ⅰ~Ⅳ(H)、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H)、军事技能(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思想道德与法治(M)、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Ⅰ~Ⅳ(H) |
9. 个人与团队:能够在机器人和智能系统初步设计、生产和应用的多学科背景团队中承担团队成员和负责人等角色。 |
9.1 能够正确理解多角色团队中每个角色的作用及其不同角色的内在联系,理解团队合作与协作共享的重要性; |
军事理论(H)、军事技能(H)、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M)、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劳动教育(M) |
9.2 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在控制工程、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发挥自己作用,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
电气控制与PLC实训(H)、创新创业基础(社会实践)(H)、大学英语AⅠ~Ⅳ(M)、大学计算机基础(L)、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 |
10. 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报告撰写、文稿设计、发言陈述、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质询等。 |
10.1 能够通过技术文档、设计图纸等技术文件对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清晰表达,并可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交流; |
毕业实习(H)、毕业设计(论文)(H)、大学英语Ⅰ~Ⅳ(M)、社会实践(M)、创新创业基础(社会实践)(M)、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M) |
10.2 了解机器人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H)、形势与政策(H)、社会实践(H) |
10.3 能够初步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
大学英语读写AⅠ~Ⅳ(H)、英语听说AⅠ~Ⅳ(H)、泰语Ⅰ~Ⅳ(L)、社会实践(H)、创新创业基础(社会实践)(H)、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M) |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经济决策方法以及机器人领域相关的标准,能够在控制工程、机械、电气、计算机等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 理解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项目的多学科特性、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机器人综合实践Ⅰ~Ⅳ(M)、创新创业基础(社会实践)(H)、社会实践(H) |
11.2 了解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工程及产品全周期、全流程的成本构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问题,能在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运用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
自动化基础实训(M)、机器人综合实践Ⅰ~Ⅳ(M)、计算机控制技术(H)、电气控制与PLC实训(M)、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M)、机器人工程专业综合设计(H) |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未来机器人领域相关技术发展的能力。 |
12.1 正确认识自我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学习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观;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H)、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H)、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H)、中国近现代史纲要(H)、形势与政策(H)、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H)、大学体育Ⅰ~Ⅳ(M)、军事理论(M)、创新创业基础(社会实践)(M)、军事技能(M) |
12.2 具备跟踪掌握本专业领域范围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对机器人领域技术问题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等。 |
毕业设计(论文)(H)、应用文写作(H)、自动控制原理(H)、计算机控制技术(M)、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H) |
六、毕业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条件
(一)毕业要求:思想品德考核合格,最低毕业学分为170学分。修业期满,符合国家和学校相关规定,取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学生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学校准予毕业。
(二)授予学位条件:修业期满,经学校审核准予毕业,所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含)以上,并且符合学校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八、核心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人驱动与控制、机器人操作系统基础、机械原理与设计、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基础。
九、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训练Ⅱ、大学物理实验B、自动化基础实训、机器人综合实践Ⅰ~Ⅳ、工程认知实习、工业机器人编程实训、机器人工程专业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十、素质拓展活动一览表
项目名称 |
参加对象 |
活动形式 |
时间安排 |
备注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
全体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2、4、6学期 |
|
“桃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2、4、6学期 |
|
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2、4、6学期 |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3、5、7学期 |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2、4、6学期 |
|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2、4、6学期 |
|
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3、5、7学期 |
|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2、4、6学期 |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3、5、7学期 |
|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
部分学生 |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
第2-8学期 |
|
十一、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附件1)
本专业弱电与强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系统集成与装置研发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面向新工科建设,采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控制、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进行应用、研究和创新。本专业构建理论教学、综合实验、工程实践、系统设计与企业产教融合的有机结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数理基础扎实,系统观点明确,控制技术先进,工程能力卓越”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未来战略必争智能制造领域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培养应用、科研和创新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