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下午,智能制造学院物理教研室组织了一场关于“大学物理课程思政”的热烈讨论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探讨如何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巧妙挖掘并运用思政元素,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活动伊始,唐帆斌老师首先阐述了思政教育高质高效地走进大学物理课堂的必要性与先天优势。他指出,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大学物理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物理与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审美,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随后,围绕如何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展开了经验介绍,提出要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物理知识的传授中,做到润物无声。例如,在讲解“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以引入物理学家的研究历程和奋斗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薄膜干涉(分振幅干涉)中介绍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从生活中出发挖掘思政元素,比如手机贴膜、汽车贴膜,引出增透膜的应用,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之美。同时,还可以结合国内科技成就,如中国天眼、中国蛟龙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后续的在讨论中,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思政元素挖掘、运用及改革创新方面的体会。他们提出,要通过集体设计教学方案、共建开放式资源体系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此外,教师们还强调了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和育人能力。教师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讨论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图/文 物理教研室)

思政元素引入课堂

经验分享并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