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程(本科)
  • 作者:
  • 编辑:智能制造学院
  • 发布时间:2025-05-27
  • 点击数:

、基本信息

专业代码:080213T

专业名称:智能制造工程

修业年限:4年,可在3-8年内完成

学历层次: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二、专业简介

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新工科专业之一,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感知与控制、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关键制造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融合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交叉领域。课程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基础知识、跨学科融合能力、模块化学习方法和实际应用技能。通过构建专注于机器人技术、高端装备、先进制造和智能管理等领域的实践平台,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智能制造的核心技能。教学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专业建设则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中心,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层次、灵活适应的专业教学体系。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围绕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所必备的机械工程学科、控制工程学科、计算机工程学科以及管理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生产线设计与仿真智能传感与检测智能生产计划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能够在交叉学科领域从事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实践,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

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履行责任。

2.专业能力

具有持续深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综合应用机械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经分析、判断和综合处理,开展多学科背景下智能设备、智能技术和智能产品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及管理工作,提出并践行工程解决方案。

3.综合应用能力

具有研究能力、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跨领域整合,提出并实施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解决综合性问题、复杂问题。持续跟踪与学习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领导或以骨干身份加入智能制造及其相关领域研发、服务和管理等工作团队,主动提高并展示多学科背景下的沟通以及跨文化条件下的团队工作与交流能力。

4.沟通合作

具有国际视野、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工作环境、多元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顺畅的沟通与合作。

5.持续学习与职业发展

具备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动能,具备一定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社会变革和职业发展

、毕业要求

本专业主要学习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工程技能,接受工程实践训练,达到下列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建立模型: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并能结合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工具,用于建立工程问题的数学或力学模型并求解。

1.2分析问题:能够将智能制造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基础知识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综合推演和分析。

1.3应用知识:能将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及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综合。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模型分析: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及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相关知识和原理,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正确识别和判断。

2.2解决问题: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问题中的指标要求,提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2.3结论验证:能够借助资料与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零部件或制造工艺,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构思方案: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或设计目标确定具体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2论证方案设计:能够通过建模与仿真进行智能装备的参数计算、智能技术工艺需求及功能分析,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功能模块,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3.3设计、制造与控制:能够针对智能制造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制造多种技术因素制约下的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系统。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能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或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设计与仿真:能够针对智能制造的工程问题,综合利用检测、控制及仿真等相关工程理论、科学原理,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对智能制造工程复杂系统或者过程进行仿真、验证。

4.2实验构建:能正确搭建实验系统,使用操作实验设备,正确确定测试参数,正确采集和整理实验数据。

4.3实验分析与归纳:能够处理、分析与解释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研究复杂工程问题,通过信息综合获得合理有效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智能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认识现代工具:能够认识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5.2选择现代工具: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5.3运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机械工程等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评价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6.1熟悉标准:开展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熟悉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产业规范、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智能制造活动的影响。

6.2分析评价:能够分析和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内涵: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分析归纳:能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进行合理评价,得出有效结论。

8.职业规范:履行并承担智能制造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尽的社会义务及责任,主动增强并展示自身社会服务职责、社会公德、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

8.1树立价值观: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正义、诚信,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8.2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了解智能制造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法律意识。

9.个人和团队:个人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身心健康: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2团队意识和协作: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开展工作。

10.沟通:能够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表达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工程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10.2专业交流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工程图纸、模型演示、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撰写文稿、答辩等方式准确表达专业见解,回应质疑,尊重他人,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从事机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所需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认知项目管理内涵: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的整体框架、方法,理解工程项目的时间及成本管理、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11.2实践项目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经济分析能力,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并能够通过工程管理等方法控制智能制造设计与应用中的成本,找到合理或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认知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有适应社会和行业技术需要的、适合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12.2提升自我能力: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新职业机会,适应不同环境赋予的工作任务,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贡献,获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和职业发展。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支撑矩阵


表一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1

(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

培养目标2

(专业能力)

培养目标3

(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目标4

(沟通合作)

培养目标5

(持续学习与职业发展)

毕业要求1

(工程知识)




毕业要求2

(问题分析)





毕业要求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




毕业要求4

(研究)





毕业要求5

(使用现代工具)




毕业要求6

(工程与社会)





毕业要求7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



毕业要求9

(个人和团队)





毕业要求10

(沟通)




毕业要求11

(项目管理)





毕业要求12

(终身学习)






、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表二 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毕业要求

指标点

主要支撑课程及支撑程度(H-M-L)

1.工程知识: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理论和多学科专业知识,解决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1.1建立模型: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并能结合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工具,用于建立工程问题的数学或力学模型并求解。

高等数学BⅠ~Ⅱ

H

大学物理B

M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M

线性代数B

M

物理化学

L

1.2分析问题:能够将智能制造工程相关专业的工程基础知识用于复杂工程问题综合推演和分析

工程力学

H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M

工程制图

M

电工电子技术

M

工程计算方法

L

1.3应用知识:能将智能制造工程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及数学模型方法用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综合。

物联网技术应用

H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M

机械原理与设计

M

智能制造装备

M

智能生产计划与管理

L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1模型分析:能够运用自然科学基本原理及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相关知识和原理,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进行正确识别和判断。

工程计算方法

H

线性代数B

M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M

高等数学BⅠ~Ⅱ

M

大学物理B

L

2.2解决问题: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问题中的指标要求,提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现代设计方法

H

机械原理与设计

M

数据挖掘技术

M

控制工程基础

M

电工电子技术

L

2.3结论验证:能够借助资料与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过程的影响因素,验证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

H

文献检索

M

电气控制与PLC

M

智能制造概论

M

物理化学

L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智能产品、智能制造工艺流程以及智慧管理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3.1构思方案: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或设计目标确定智能装备、智能技术、智管理的具体方案,并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

智能制造装备

H

毕业设计(论文)

M

传动与控制技术

M

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M

人机交互技术

L

3.2论证方案设计:能够通过建模与仿真进行智能装备的参数计算、智能技术工艺需求及功能分析,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功能模块,并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电气控制与PLC

H

智能生产线设计与仿真

M

机械原理与设计实训

M

控制工程基础

L

三维数字化设计基础实训

L

MATLAB工程应用

L

3.3设计、制造与控制:能够针对智能制造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制造多种技术因素制约下的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系统。

工业机器人技术

H

传动与控制技术

M

人机交互技术

M

工程制图

L

机械制造技术实训

L

MES系统实训

L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能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或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1设计与仿真:能够针对智能制造的工程问题,综合利用检测、控制及仿真等相关工程理论、科学原理,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对智能制造工程复杂系统或者过程进行仿真、验证。

智能生产线设计与仿真

H

毕业设计(论文)

H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

M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L

传动与控制技术

L

4.2实验构建:能正确搭建实验系统,使用操作实验设备,正确确定测试参数,正确采集和整理实验数据。

大学物理实验B

H

智能制造综合实训

M

电气控制与PLC实训

M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

M

智能制造装备

L

4.3实验分析与归纳:能够处理、分析与解释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研究复杂工程问题,通过信息综合获得合理有效结论。

大学物理实验B

H

机械原理与设计

M

电气控制与PLC实训

M

智能制造综合实训

M

电工电子技术实训

L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智能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5.1认识现代工具:能够认识专业常用的现代仪器、信息技术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拟软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人工智能技术

H

三维数字化设计基础实训

M

MATLAB工程应用

M

Python程序设计

M

智能制造概论

L

5.2选择现代工具:能够选择和使用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和专业模拟软件,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计算与设计。

数据挖掘技术

H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

H

工程制图测绘实训

M

现代设计方法

L

三维数字化设计基础实训

L

5.3运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具体对象,开发或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现代工具,模拟和预测专业问题,并能够分析其局限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及人工智能入门

H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M

嵌入式系统与应用

M

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L

Python程序设计

L

工业机器人技术

L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机械工程等领域的相关背景知识,评价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师应承担的责任。

6.1熟悉标准:开展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熟悉专业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产业规范、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法规,理解不同社会文化对智能制造活动的影响。

思想道德与法治

H

社会实践I-II

M

毕业实习

M

机械原理与设计实训

L

工程训练

L

工程制图测绘实训

L

6.2分析评价:能够分析和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工程应承担的责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H

形式与政策

H

安全教育

M

毕业实习

M

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1理解内涵: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理解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H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H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M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M

7.2 分析归纳:能够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进行合理评价,得出有效结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H

毕业设计(论文)

M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M

毕业实习

M

劳动教育

L

8. 职业规范:履行并承担智能制造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应尽的社会义务及责任,主动增强并展示自身社会服务职责、社会公德、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

8.1树立价值观: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正义、诚信,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H

军事理论

H

安全教育

M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L

军事技能

L

8.2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理解工程伦理的核心理念,了解智能制造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具有法律意识

劳动教育

H

智能制造综合实训

M

思想道德与法治

M

专业认知实习

M

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

L

9.个人和团队:个人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9.1身心健康: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H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H

大学体育Ⅰ~Ⅳ

H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L

9.2团队意识和协作:能胜任团队成员的角色,独立完成团队分配的工作,能与其他学科的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合作开展工作

社会实践I-II

H

军事技能

H

工程训练II

M

创新创业基础

M

10.沟通:能够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0.1表达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就复杂工程专业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大学外语AⅠ~Ⅳ

H

写作与沟通

H

形式与政策

M

毕业实习

M

10.2专业交流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前沿技术,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工程图纸、模型演示、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撰写文稿、答辩等方式准确表达专业见解,回应质疑,尊重他人,理解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

写作与沟通

H

文献检索

M

大学外语AⅠ~Ⅳ

M

毕业设计(论文)

M

智能制造概论

L

11. 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从事机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所需的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1.1认知项目管理内涵: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本原理与经济决策的整体框架、方法,理解工程项目的时间及成本管理、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

智能生产计划与管理

H

项目管理

H

毕业实习

M

创新创业基础

M

11.2实践项目管理过程: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和经济分析能力,并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并能够通过工程管理等方法控制智能制造设计与应用中的成本,找到合理或可接受的解决方法

项目管理

H

毕业设计(论文)

M

社会实践I-II

M

毕业实习

M

MES系统实训

L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2.1认知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竞争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有适应社会和行业技术需要的、适合的发展规划和目标。

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

H

专业认知实习

M

大学体育Ⅰ~Ⅳ

M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L

创新创业基础

L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L

12.2提升自我能力: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追求新职业机会,适应不同环境赋予的工作任务,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贡献,获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和职业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

H

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

M

社会实践I-II

M

创新创业基础

M

劳动教育

L

、毕业条件及学位授予条件

(一)毕业条件

1.思想品德考核合格;

2.至少取得毕业学分为170学分,其中艺术类选修课学分2学分

3.至少取得第二课堂学分20分,其中创新创业实践学分4学分

4.体质测试的综合成绩达到50分及以上。

(二)学位授予条件

业期满,经学校审核准予毕业,所有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0(含)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并且符合学校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


、主干学科

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核心课程

机械原理与设计、能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生产计划与管理、智能生产线设计仿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制图测绘实训、机械原理与设计实训、机械制造技术实训、电工电子技术实训、三维数字化设计基础实训MES系统实训、智能制造综合实训、电气控制与PLC实训


十一、五育模块课程及第二课堂学分毕业要求





表三 五育模块课程设计一览表

五育模块

性质

主要依托课程名称

课程门数

学分

学时

品德

教育

必修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军事理论及军事技能

10

31

580

选修

(以讲座形式开展)




专业

教育

必修

具体见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表




选修





身心

素质

必修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外语Ⅰ-Ⅳ

6

6

180

选修

体育养生与运动健康系列、生命关怀与成长教育系列


1


人文审美教育

必修

(以讲座形式开展)




选修

人文社科与艺术素养系列

-

2


通用

能力

(含劳育)

必修

劳动教育、安全教育、创新创业基础、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沟通与写作(含限定选修课)

5

9.5

94

选修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系列

英语数学能力高阶课程系列

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系列

-

3


说明:1.课程数量的统计是基于不同课程名称进行的,如“大学体育Ⅰ-Ⅳ”按四门独立的课程来计算,集中实践环节,按照每周40学时进行折算。

通识选修课共8个学分,包括体育养生与运动健康系列、生命关怀与成长教育系列、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系列、英语数学能力高阶课程系列、人文社科与艺术素养系列、创新创业与职业规划系列。

第二课堂学分是学校全日制本科生必修的学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至少获得第二课堂20个学分方可毕业。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利用课外时间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审美素养、专业素质和通用能力等各类实践活动,各模块的学分及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见下表:

表四 五育第二课堂学分毕业要求

分类

第二课堂

学分

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品德素质

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第1-6学期不少于1天/学期(每天0.5学分)

3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道德讲堂等活动,通过服务他人、回馈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身心素质

体育实践

4

包括体育竞赛、健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与团体辅导等,旨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人文审美素养

人文艺术实践

3

组织文学艺术欣赏、书法绘画、摄影摄像、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历史文化讲座、博物馆参观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专业

素质


通用

能力

(含劳育)

创新创业实践4学分

劳动实践活动(服务型劳动)1-6学期不少于1天/学期(每天0.5学分)3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2学分(大一、大二暑假各参加1周)

实验室安全培训。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培训并考核通过1学分。

10

1.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科研项目参与、学术论坛交流、企业实习实训等,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组织参加劳实践(服务型劳动)、社会实践、安全知训学习和培训;

3.组织包括领导力培训、团队合作项目、公众演讲与口才训练、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旨在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及职业规划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合计

20


分类

第二课堂

学分

活动形式(包括但不限于)

品德素质

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第1-6学期不少于1天/学期(每天0.5学分)

3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道德讲堂等活动,通过服务他人、回馈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身心素质

体育实践

4

包括体育竞赛、健身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与团体辅导等,旨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人文审美素养

人文艺术实践

3

组织文学艺术欣赏、书法绘画、摄影摄像、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以及历史文化讲座、博物馆参观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专业

素质


通用

能力

(含劳育)

创新创业实践4学分

劳动实践活动(服务型劳动)第1-6学期不少于1天/学期(每天0.5学分)3学分

社会实践活动2学分(大一、大二暑假各参加1周)

实验室安全培训。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培训并考核通过1学分。

10

1.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科研项目参与、学术论坛交流、企业实习实训等,帮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组织参加劳实践(服务型劳动)、社会实践、安全知训学习和培训;

3.组织包括领导力培训、团队合作项目、公众演讲与口才训练、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旨在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及职业规划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合计

20



表五 专业技能比赛一览表

项目名称

参加对象

活动形式

时间安排

备注

中国国际大学生
创新大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8学期

自愿参加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大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作品竞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

信息建模创新大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246学期

自愿参加

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36学期

自愿参加

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知道

246学期

自愿参加

全国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知道

357学期

自愿参加

科研项目

部分学生

学生报名、教师指导

68学期

自愿参加


十二、修订说明

(一)本次培养方案的执行对象:从2024级学生开始均使用此方案,直到新版培养方案出台。

(二)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负责人和参加人员,包括本专业教师、同行专家、行业企业专家、高年级学生、往届毕业生。

表六 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人员情况表

人员类别

姓名

工作单位/部门

职务

校内

专家

陶兴华

智能制造学院

院长

张更娥

智能制造学院

副院长

吕惠康

智能制造学院

专业负责人

张聪聪

智能制造学院

教研室主任

朱薇茜

智能制造学院

教学管理人员

韦海燕

智能制造学院

博士代表

常青青

智能制造学院

专任教师代表

黄卫萍

智能制造学院

专任教师代表

高校同行专家

赵艳君

广西大学


张存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陈远玲

广西大学


企业行业专家

李洪艳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白雪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赵宇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学生代表

韩诚

2022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梁椅森

2023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陈永安

2023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