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南宁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丁当筑梦者”不孤支教团在丁当镇定坤村的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进入第二天。不同于首日的知识讲授,今日课堂以“实践”为关键词——历史知识从课本“走”到眼前,手工创意在指尖绽放,团队协作于积木间萌芽,运动活力在操场跃动。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让乡村小学的教室与操场,成为青春与成长双向奔赴的温暖场域。
历史课堂:让过去“活”起来。
支教团采用“实物+故事”教学法,让抽象历史知识贴近乡村儿童生活,使“历史”成可触摸、感知的“身边事”。孩子们感叹“这种课比读课文有趣多了”,是对志愿者备课心血的最好回应。
手工折纸:指尖绽放的创意。
历史课余热未消,手工折纸环节的欢声笑语已充满教室。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折出纸船、千纸鹤、小兔子等,有的还进行创意装饰。折纸过程不仅锻炼动手能力,还悄悄埋下梦想种子。
积木拼搭:协作中激发智慧。
下午的拼积木活动,将课堂化身为“创意工坊”。志愿者将孩子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彩色积木,任务是在积木的世界里“搭建心中的定坤村”。过程中,孩子们从最初的“争抢积木”逐渐转变为“商量分工”,从“各自为战”到“互相补位”,空间想象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思想的碰撞中悄然提升。
运动时光:汗水浇灌的成长与温情。
傍晚的操场,成为最热闹的“竞技场”。羽毛球网边,志愿者与孩子们展开激烈的“你来我往”;篮球架下,身材娇小的小雨在志愿者的助力下,投进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篮球;足球场上,孩子们如同一串欢快的小逗号,追逐着滚动的足球……
从历史课的“活态传承”到折纸课的“创意启蒙”,从积木课的“协作成长”到体育课的“温情调解”,这一天的实践课堂,不仅让定坤村的孩子们在动手、动脑、动体中收获了快乐与成长,更让“丁当筑梦者”的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输入,更是用真心与创意,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更多窗口。(图/文蔡国豪 一审一校:韦玫羽 二审二校:刘波 三审三校:陶兴华)

图1积极参加折纸活动的小朋友

图2志愿者课堂教学现场

图3-小朋友拼装积木